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从二年级的测量—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过程中,我就感觉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并不是很好,因为这不同于简单的加减计算,那时候我就深刻的反思过如何教好“测量”这个内容。也跟同组其他成员讨论过,受益匪浅。明白这样的课一定要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自己操作,自己探究,自己总结。特别是认识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学生平时接触得本来就少。于是,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创造性地安排了很多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开展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数学书、粉笔、水性笔,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们的长短,然后实际测量一下,看谁估计得准确。然后从教师直尺上让学生观察,以十厘米为一个单位观察,然后拿出事先准备的十厘米的纸条,让学生感受。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认识了“1分米”之后,我让学生小组内寻找或者回忆,看谁能说说你发现的东西有哪些。没想到,孩子们的观察力那么强,孩子们津津乐道,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效果非常好!
通过这几堂课,在教授“测量”知识方面,我又有更多的反思,一定要建立起正确的认知概念,例如1毫米的认识,可以让学生观察5分硬币的厚度,校园卡的.厚度,爸爸妈妈身份证的厚度。充分感受1毫米的长度。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记住这些长度,如张开手臂的长度大概是1米,手掌的宽度大概是1分米,手指甲的宽是1厘米,两个手指微微张开一条缝是1毫米。这样学生在没有测量工具时,也能大概估计出身边物体的长度,而且学生也会觉得这种方法非常新颖独特。
没有反思,就没有成长。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年轻老师,更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更好的把教学工作做好。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是这个学期开始学习的内容,在二年级初步培养学生解答两步应用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能力的全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个星期的学习,发现学生在学习两步应用题时有以下的特点。
1、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题目列出正确的算式。
2、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部分学生能够说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仍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说出每一步的意思,思路不够清晰。
我认为学生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不会分析应用题,因此教学生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关键是学会分析应用题。这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的不同点,一是已知条件没有明显地对应着,因此学生必须通过分析找出哪两个已知条件存在着对应关系,并且确定应当进行哪种运算;二是应用题的问题和已知条件存在分离现象,即为回答问题所需要一个已知条件隐藏起来,没有直接给出,学生只有经过分析才能把它找出来。而这个隐藏着的已知条件正是对另外两个已知条件所要提出的中间问题。学生开始解答两步应用题,往往不能把为回答问题所缺少的一个已知条件和对另外两个已知条件所要提出的问题联系起来。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间的数量关系,找出缺少的已知条件,也就是找出隐蔽的中间问题。学生一旦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他们就能正确解决两步应用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混合运算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第一课时是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学生二年级的时候已经学过了乘法在前、加法在后的综合算式,但对于综合算式的递等式(脱式计算)计算格式还没有涉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情景让学生理解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在新课讲解的过程中,先从分步算式入手,再列出综合算式,讲解递等式的书写格式,再通过讨论比较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综合算式的计算顺序,已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练习的过程中也将本节课的练习进行了适当的编排,让学生做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不断巩固和强化,最后做好小结,让学生回顾整节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也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简单的预设。
上完课后发现了课上的很多问题,结合教学设计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1. 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好导学单。
备课时,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新授部分分成了三个部分,由分步算式引入综合算式及综合算式的书写格式为第一个部分,根据情境直接写出综合算式为第二个部分,比较总结为第三个部分。其中第三部分其实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讨论总结出综合算式的`计算顺序,在教学这一环节的时候,因为导学单的使用,一切进行地很顺利。所以在教学中应设计好每一节的导学单,细致地思考每一个问题的具体提出,每一个追问的层层递进。导学单重点、难点突出,将事半功倍。
2. 给学生多一点的时间去思考、发现、练习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想法,说出他们的发现,说出他们的总结。在新授的部分,由于担心学生说的不到位,一次次地纠正学生的答案,或者是打算学生的回答,将自己的预设强加给学生,在以后应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在比较讨论的过程中,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慢慢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练习的过程中更是要学生多说,这节课我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很多时候怕学生出错或者表达不完整,自己就说出了答案或结果,没有给学生锻炼的机会。
3. 多种练习形式结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节约课堂的时间,我将本课巩固练习的题目进行了改编,在练习的过程中,也根据题目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练习形式,有的题是每组完成再汇报,有的题是全班完成个人汇报,还有的是简答,口答等形式,这样的安排为了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也是为了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4《可能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内容,通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学习活动,调动兴趣主动学习。
一、教学导入以游戏化、生活化的形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摸哪袋棋子公平”作出合理判断。
二、注重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以熟悉的游戏活动“下跳棋前,摸棋子决定谁先走”的生活问题展开教学,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直观地感受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丰富对可能性大小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想去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事物。< ……此处隐藏14014个字……你有什么发现?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合作讨论。
把你自己观察发现和同学说说,提出数学问题,小组内互相交流解决。
3.全班交流。
请一至两个小组交流提出的数学问题和解决情况,师根据交流情况评价引导。
三、全课总结
这节数学课快要结束了,回顾我们这节课,你们参加了哪些数学学习活动?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324时计时法是在学生认识时、分、秒和年、月、日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学生平时很少使用24时计时法,因此在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时,往往不太习惯。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过分的注重讲解两种计时法的换算,没有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两种计时法的关系发现规律,直接告诉了学生什么是24时计时法出现的必要性。因此,在本节课上,我力图通过创设一些情境,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时间。通过为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直观演示、观察操作等方法,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理解24时计时法。最后利用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将知识寓于游戏中,同时强化了0时,突出重难点,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成功之处:
1、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课堂上,我从与学生的亲切谈话开始走进新课,在与学生的共同探讨、平等交流中进行新课,在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结束新课。亲切自然的教态、充满激情的语言使学生受到感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师生关系融洽、感情互通,课堂上知情交融,师生身心愉悦,这是一节好课最重要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我教学中努力最求的目标。
2、密切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学时,我从生活现象的变化,引导学生感受一日有24小时,从电视报、火车票等实物中认识和学习24时计时法,感受它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用学到的24时计时法记录自己或家人的作息时间等等,数学源于生活,有用于生活的思想和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教学。
关于时间的知识,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基础。在设计和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且巧妙地利用这些基础,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更加真实有效。
4、多种方式并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引导学生学习24时计时法的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尝试探究,同伴相互交流,师生相互考查等等,实现了多种教与学方式的并用。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和能力,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
这些问题也引发了我很多思考,它使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么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意识,要把精力放在培养学生会听、勤思、感说、善问的习惯上,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4“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时间单位比较抽象,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感受 1 分、 1 秒的时间观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如:我让学生随着秒针走动时所发出的声音一起感受1秒的长短;再如:我还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有的学生在1分钟写出了22个汉字、有的`学生在1分钟写出了60个数字、……,在这一系列的亲身体验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对1分、1秒的时间长短有了体验,而且也初步建立起来了1分、1秒的时间观念。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我还在课堂上给他们补充了一些1分钟之内所做的事情,如: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能播180个字,银行点钞机能点1500张人民币、……这些课外知识的增加,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他们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我还增加估测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如:(1)做一次深呼吸用了( )秒。(2)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了( )秒。(3)你系红领巾大约需要用( )秒。这些题目的设计不仅检测了学生对秒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珍惜时间的教育的力度不够,多数学生虽然能从1分钟可以做许多事中体验时间的宝贵,但很明显他们只认识到了,并没有付诸实践,这也是教师需要引起重视的。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是结合实际,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这种数学思想方法。一年级时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思想的基础,因此在这节课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经验,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利用直观图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有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教学层次性。为帮助学生从具体中抽象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师注重了教学的层次性。从教学环节看:首先通过例题展现完整的集合图,帮助学生借助直观理解数量关系,体会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在练习时,通过让学生填不完整的集合图、自己尝试画图分析等,体现“给出元素—只给图填元素—没有图抽象思考”的学习层次,引导学生由直观过渡到抽象,进一步理解集合思想。从学习资源的选材看:从学校里课外小组活动,到学生熟悉的家里买菜情况,再到社会中商店进货情况,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教学方法看:结合例题教学,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在教师指导下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提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2、鼓励算法多样,体现思维训练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要求学生去强行理解集合思想,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借助已有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使学生理解利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同时,注重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维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想到了“5+6+3=14”“8+(9-3)=14”“9+(8-3)=14”等方法,这些方法是学生借助已有经验想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提出:“聪明鼠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出示了集合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进而明白了“8+9时有3个人加了两次”,所以用“8+9-3”解决问题的道理。
3、借助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大了课堂容量,而且使教学活动更具趣味化、活动化、自主化,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这节课中教师就利用简单的动画演示,形象的体现出集合思想的实质——交集的意义,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