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中小学辅导

培养数学阅读的方法有哪些

时间:2024-07-11 20:17:16
培养数学阅读的方法有哪些

培养数学阅读的方法有哪些

阅读能力培养一

探寻数学阅读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影响

数学阅读对学习思维有着怎样的影响呢?本文总结认为:一是能在变换方式和激发兴趣中有效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比如,在教学“小英得了12朵小红花,小明得了8朵,小英比小明多得几朵?”老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用圆形和三角形分别表示小英和小明的小红花,先把之画下来,进而画出线段图,从中学会阅读示意的方法,使得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逐步过渡。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信息中就能自然地想到画图或者列数量关系式等。在加强思维敏捷性同时,他们的阅读能力也会得到相应地提高。二是能在大胆质疑和合理探索之中有效训练思维的独创性。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独立思维的时空,鼓励他们在阅读中不断地“见疑、质疑、探索、释疑”,从而有效锻炼思维的独创性。

以“百分数的认识”教学为例,有教师引导学生先阅读教材,然后在感知、体验中提出了一些问题,“百分数和分数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运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百分数是怎样计算出来的?”最后再进入课堂教学。小学生由于亲历知识“发现、探索、解读、总结”的过程而印象深刻,而且学习思维也会逐渐地得以激活和发展。三是能在纵横比较和求同存异之中有效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在丰富想象和驰骋联想之中有效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素养的有效激活和培养

自古就有“煮书”一说。在小学数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逐步学会“煮题”和“破题”的方法。比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内容中,通过阅读先抓住“完全相同”关键词,再通过与“面积相同”、“形状相同”等比较后,能够真正地理解圆柱这一数学概念。那么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做好引导呢?

一是疑趣导读法。“学起于思,而思起于疑。”教师可时而故意编制出有明显错误的题目,让小学生在阅读中“意外地发现”,在“激励、唤醒、鼓舞”中逐步增强他们的阅读信念和信心,从而有效实现“以疑激趣导读”的教学目标。二是以动带读法。就是引导小学生在“做、画、写”活动中,把阅读内容转化为乐于接受的有效形式。比如,“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相等的扇形,在重新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后周长增加了6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要较好地完成这道数学题,可引导学生边读边画图,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直观示意图,就能从中很快地发现增加了两条半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三是以思促读法。就是人为地引导小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同样问题,便于他们学会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比如:实小五年级630名学生中,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4:5,请问男女学生各有多少人?”对此,引导学生抓住“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4∶5”这一关键句,把之转换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5(或0.8倍)”,“男生人数相当于女生人数的125%”,“男生人数比女生多1/4”,等等。“换句话说”,不仅可以使题目的条件更加明朗化,而且能够有效激活小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其阅读解析能力。四是以辨明读法。如在平行线的概念教学中,对于“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这样的文字描述,首先引导小学生圈出其中的关键词——“同一、不相交、两条”,再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最后通过“咬文嚼字、斟词酌句”而直接收获解决概念的结果。

阅读能力培养二

一、以“疑”导读

在学生数学阅读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学生虽然认识材料中的每个字、词,但并不理解这些语句的真正意义,在这种情形下,想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从学生阅读的疑点入手,并通过寻疑、设疑、创疑等方式,以疑导读,这样教学,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升学生阅读效果的目的。

如教学“间隔排列”时,教师出示习题:“在一条长1千米的道路两旁种树,如果每隔50米种一棵,那么,一共需要种多少棵树?”在指导学生阅读该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疑点入手,在阅读中,学生最大的疑点是“每隔50米种一棵树,两端点是否要种?”针对学生的疑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种的话是什么情况,不种的话又是什么情况。如此一来,学生自然会明白每隔50米种一棵树,两端自然是不能空缺的,疑点自然而然解决了。

由此可见,要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从学生阅读的疑点入手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这样教学,既可以让学生的阅读方向更明确,思路更清晰,也为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以“辨”促读

在数学阅读中,当学生对一些数学规律、法则分辨不清时,为了避免学生的误用,教师可以采取“正话反说”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分辨,这样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比较、甄别,从而深刻理解所学内容。

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要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句话,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教师可以采取“正话反说”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如果把这句话改为“余数可能比除数大”,结果会怎样?是否存在这样的式子使得“余数比除数大”成立。”经过这样的阅读比较后,既避免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思维定式,又使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同样,在学生的数学阅读方面也是如此。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更深刻,而且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提升。

阅读能力培养三

符号和文字的阅读。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后,要锻炼学生能尽快在符号和文字中提炼出要点。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文字题方法:"粗读――略读――精读"。粗读了解问题大概、略读留下关键词句、精读推敲其内涵。 譬如"一个工程队要修800米的道路,前五天修了200米,照这个速度,修完全程还要几天?"。教师在解决问题中要这样引导:"粗读"一遍后确定此题是一个计算题;"略读"后可以去掉一些无关的`文字信息;"精读"确认要利用减法、乘法、除法和平均数等数学方式计算该题。通过这三个过程,立刻可以有效地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如此锻炼后,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得到实质性提高。

图象、图形的阅读。数学图形的阅读是一种直观性的阅读,需要很强的观察、识别能力。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应结合实践和生活,教会学生认识基本图形,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能够抽象出怎样的图形,并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譬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中,在引入概念之前,可以先和学生温习长方形,带着长方形的道具。然后让学生到讲台上来推动长方形的某一边,从而使"长方形"变成一个新的图形――"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根据图形来想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一些性质,进而达到通过阅读图形获取知识的。 此外还有一些常见阅读方式,例如综合阅读,即文字、表格、图象等的综合体。综合阅读要求在文字中寻找信息,在图象中观其特征,在表格中悟其含义,三者互相迁移综合考虑,抽象概括其精髓。

设置疑问导读,形成完整的概念。数学课文中的新概念往往以两种方式引出:一是在列举学生所熟悉的事例后归纳,对此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另一种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直接给新概念下严格的数学定义。例如对函数单调性定义进行如下的问题设计:列举具有单一单调性的几个函数的图像,问题1: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上述图像的特点? 问题2:如何理解"增大"的词义,问题3:如何用数学符号表示"增大",问题4:如何体现两点的任意性。通过上述设置疑问的导读,不仅理解了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作了一次如何阅读数学概念的示范。

阅读能力培养四

读图能力

观察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看图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让学生学会通过读图、分析图,去发现相关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用简练的语言将图有序地进行描述,有助于学生理解算理,进而达到顺利解决问题的目的。

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开始可以教给学生一种读图和回答问题的简单“模式”,让学生先模仿老师读图,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图意。比如,在教学7的加法时,我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6只蝴蝶,右边有1只蝴蝶,合在一起共有几只蝴蝶?在教学5的减法时,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一些苹果,右边有3个苹果,一共有5个苹果,左边有几个苹果?在教学连加、连减法时,我引导学生用“有……添上……再添上……一共有……”与“有……去掉……再去掉……还剩……”这样的句式来读图,经过反复练习,学生就逐步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练好语言基本功。

读概念、定义、公式的能力

数学的阅读不像读小说,快速浏览就可知故事梗概,必须要仔细推敲才知原委。教材中的概念、定义、公式等知识经过教师的“加工处理”学生咀嚼起来比较容易消化,但真正转化储存、与已有知识相融还需要一个过程,一般说上课后五分钟至二十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刻,教师讲完后给学生一段看书时间,就是学生咀嚼消化的时候。

理解是数学学习的通行证。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要进行圈点划,咬文嚼字,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才能掌握数学概念。

如,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让学生在阅读后找出关键词,然后老师追问:为什么说在除法里?乘法里行吗?结论中的“同时”是什么含义?删除“同时”结论还成立吗?为什么要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如果同时乘或除以不相同的数会怎样?进而引出,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商的大小是否变化?这样通过琢磨、推敲,学生不仅明白了“为什么”,而且领悟了蕴含其中的阅读方法。

《培养数学阅读的方法有哪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